首页 资讯 正文

智库观点丨以“营城”为抓手 持续推进绍兴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

体育正文 168 0

智库观点丨以“营城”为抓手 持续推进绍兴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

智库观点丨以“营城”为抓手 持续推进绍兴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

2024年12月,绍兴(shàoxīng)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工作会议作出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(de)(de)共富示范市的重要决策。“产城人文”融合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产城关系新定位,具有一系列新特点,比如:从“以产促城”进入“营城(yíngchéng)聚产”的发展阶段;城市(chéngshì)发展呈现出多层次、多中心、多组团的形态;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(yóu)各自为战(gèzìwéizhàn)的“县域经济”“市域经济”上升为“都市圈经济”和“城市群经济”等。目前,这些特点在绍兴均有充分体现。为更好推进绍兴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,促进高质量发展,保持经济社会发展领先地位,应以“营城”为抓手继续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。 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(fāzhǎn)是“产城”关系演进的必然规律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高质量城镇化经历了从“产城”融合(rónghé)到“产城人”融合再到“产城人文”融合的(de)升级过程。初期(chūqī),“产城”融合着力于解决我国城镇化起步阶段和加速阶段、工业化初期和中期,以(yǐ)产业(chǎnyè)集聚发展作为动力支撑城镇化带来(dàilái)的突出问题。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,“产城人”融合成为“产城”融合的升级版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,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促使“产城人”融合发展上升到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阶段,体现“城市(shì)(chéngshì),让生活更美好”“城市,让产业更强壮”,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产城关系新定位。因此,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市,既(jì)是对“产城”关系演进规律的准确把握,也是符合(fúhé)绍兴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区域现代化定位。 “产城人文(rénwén)”融合发展阶段的产城关系新特点 第一,从“以产(chǎn)促城”进入“营城聚产”的发展阶段。城市(chéngshì)(chéngshì)(chéngshì)功能(gōngnéng)完善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等(děng)硬件的完善,还包括创新生态、创新文化、创新平台、创新制度等软环境的完善,否则在追求高生活工作(gōngzuò)性价比的驱使下,人口、人才(réncái)就会流失。因此,只有产、城、人、文融合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才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力、人才吸引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力。目前(mùqián)绍兴城镇化率已超过74%,需要进一步深化“营城聚产、以产聚人、以文养人”的发展逻辑,围绕做强城市功能、做优城市品质,通过提升(tíshēng)城市魅力吸引人、以人和人才的聚集促进产业升级;以人文环境为人和产业的集聚奠定基础;以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。目标不是“产能”竞争,而是培育(péiyù)多元化的人口结构、人才与(yǔ)技术优势,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,推进“产城—产研—产人”的融合贯通,摆脱长期“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”的发展困境及其对工业化提升发展的制约。 第二,城市(chéngshì)发展呈现出多层次、多中心、多组团(zǔtuán)的形态。绍兴近年“逆城镇化”趋势明显,其本质上是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,从单一(dānyī)中心的大城市向主城区、卫星城、特色生态小镇、美丽乡村(xiāngcūn)、绿色空间的多层次城市体系方向转变。城乡对立关系(guānxì)、明确的界限被打破(dǎpò),代之以城乡相互(xiānghù)融合、相互嵌套、共生发展。城市呈现出多功能组团分散布局、协调发展的状态。各片区(piànqū)、组团、特色镇、乡村就如同一个个细胞,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有机整体,整个城市规划和布局生命力和活力显著。 第三,区域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发展(fāzhǎn)格局由各自为战的“县域经济”“市域经济”上升为“都市圈经济”和“城市群经济”。2019年国家出台的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明确将“实现杭绍(hángshào)甬一体化”作为(zuòwéi)长三角一体化的浙江省重要(zhòngyào)实践内容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提出(tíchū)把“杭绍甬一体化”打造成为省内一体化示范区。2024年底召开(zhàokāi)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化都市圈。由于浙江已进入以新型城市化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动力的新阶段,而新型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已升级为“都市区”和“城市群”,因此(yīncǐ),借力和合力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发展,建设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,是绍兴(shàoxīng)“营城促产”,推进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路径。 第四(dìsì),城市和产业关系样貌发生新变化。“以产促城(cùchéng)”背景(bèijǐng)下的(de)(de)产城关系样貌表现(biǎoxiàn)为:城区(qū)内的产业园(chǎnyèyuán)区;城市外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;远离城市的产业新城等。“营城促产”背景下产城关系的样貌表现为:位于城镇或街区中的町工厂;独立于城市的公司镇;城市中心的科技集聚区;产业新城等。“产城人文(rénwén)”融合发展既是优化全市域空间布局的过程,也是适应新产业、新技术、高品质生活和生产,打造一个个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特色区块的过程。一个城市可以形成多个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特色区域,社区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趋势,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社区遍布身边是未来的美好景象。 以“营城”为抓手持续推进绍兴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的(de)思路与举措(jǔcuò)建议 第一,做好城市更新(chéngshìgēngxīn)(chéngshìgēngxīn)的(de)大文章。立足“历史文化名城”和“江南水乡”双重底色,以“保护优先、有机更新、产城(chǎnchéng)人文(rénwén)(rénwén)(rénwén)融合”做好城市更新。一是根据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市定位,科学编制“十五五”城市更新专项规划,打造多层次(duōcéngcì)多组团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空间组织体系,明确不同区域的更新目标定位和任务,注重分区施策、分类推进。二是建立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(shìchǎngyùnzuò)、多元参与的机制,探索利用专项债资金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,拓宽更新改造(gēngxīngǎizào)资金筹集渠道,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更新;建立健全(jiànlìjiànquán)公众参与机制,鼓励专家、居民(jūmín)、企业等各方参与,凝聚各方智慧,推动(tuīdòng)因地制宜的绍兴特色的城市更新。三是因地制宜建设(jiànshè)多元主题各具特色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型社区(shèqū)。把创新生态社区建设作为(wèi)绍兴城市更新和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,将传统的工业园区塑造为“集工作、生活、学习、休闲于一体”的产业社区,挖掘科技人才对生活条件(tiáojiàn)的偏好,配置完备的服务设施,并(bìng)运用街、巷、广场等元素构建多元化口袋公园,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非正式交流天地(tiāndì),以便捷优美舒适的环境提升人才吸引力,吸纳科技人才、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入驻,驱动科技型企业孵化,形成“产学研居娱”一体式创新生态区,以创新生态社区推进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。 第二(dìèr),完善城市服务(fúwù)体系,提升“最舒适(shūshì)城市”软实力(shílì),支撑人口稳定增长和人才持续流入。绍兴文化底蕴深厚,重视教育,居民性格温和,这样的(de)人文环境(rénwénhuánjìng)有助于孩子成长,但老人随儿女来绍兴生活及养老目前还存在不足。为此建议,把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(jīgòu)作为完善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。根据(gēnjù)绍兴80岁以下生活自理老人占老龄人口绝对多数的状况,大力(dàlì)推进社区嵌入式日间托老服务所(suǒ)建设,让能生活自理的居家老人在家门口享受低成本、便捷(biànjié)的老年公共服务,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。一是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居住小区或(huò)(huò)几个居住小区的中间地带新建日间托老服务所,或对过剩的存量幼儿园等进行改造,变为日间托老服务所或“老幼共托”所,主要服务对象为具备基本自理能力的健康或亚健康老人,提供日间托管、餐饮、文化娱乐等活动服务;二是以日间托老所为载体统筹推进就业,促进银发经济发展。 第三,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,助力(zhùlì)城(chéng)市全面向内涵集约、绿色低碳的(de)发展方式转变。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低空经济赋能城市安全体系建设,最大程度地增强对灾害事件的承载能力、恢复能力与适应能力。二是聚焦强链补链(bǔliàn)延链(yánliàn)领域,发挥好政府基金的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效能,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。三是加快城投公司功能转型,加大(jiādà)对战略科学家和高(gāo)水准研发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,采取以“招研”为初始点的“城—人—科—产”模式,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。 第四,深化融杭联(rónghánglián)甬接沪,提升城市发展势能。一是深化推进交通互联。比如,作为融杭联甬的(de)(de)桥头堡,绍兴滨海新区(xīnqū)与杭州钱塘新区、宁波前湾新区的经济联系(liánxì)日益紧密,但滨海新区内东西向闸前大道(dàdào)、展望大道等主干路向东连接的余姚段尚未纳入建设规划,向西连接的钱塘新区段尚未建设,制约着滨海新区与杭甬两地的快速连通,建议加强协调,推动杭甬两市相关(xiāngguān)主干路网规划建设。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园共建。贯彻落实(guànchèluòshí)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(sānzhōngquánhuì)关于“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,构建(gòujiàn)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”精神,率先在绍兴滨海新区和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与杭甬探索建设“园外园”,承接杭甬产业溢出及降低绍兴制造业与杭甬生产性服务业(fúwùyè)融合成本(chéngběn),探索构建产业跨区域转移利益补偿机制,实现双赢发展。三是与杭甬共建产业合作区,实现利益共享、成本共担,激发合作动能。比如,在滨海新区、杭州钱塘新区或宁波前湾新区毗邻(pílín)地区,推动双方各自划出一定面积(miànjī)土地,共建产业合作园。共同制定(zhìdìng)规划、共同出资建设、招商引资,商定园区GDP、税收等分享比例,推动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。 (杨宏翔系绍兴市委党校教授,张恬系绍兴市社科院助理(zhùlǐ)研究员) 图片(túpiàn)来源: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(gǔn)王列军 车海刚 监 制(zhì)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(máojīnghuì) 编 辑丨曹 阳
智库观点丨以“营城”为抓手 持续推进绍兴“产城人文”融合发展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